“屋顶漏水愁坏了我,没想到社区两天就帮我解决了,不仅修好了屋顶,还协调赔偿了被泡的棉絮!”近日,城关镇人民东路社区居民石大姐看着焕然一新的屋顶和整洁的衣柜,紧紧攥着调解员的手,眼眶里满是感激。
这温暖的一幕,源于一场险些升级的邻里纠纷。不久前,石大姐家屋顶因楼上住户管道老化突发漏水,斑驳的渗水顺着天花板往下滴,衣柜里存放的棉絮更是泡得发潮发霉。她一次次上楼协商维修与赔偿,可对方总以“不是自家问题” 推脱,一来二去,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渐渐变了味。就在石大姐对着漏水痕迹发愁时,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了她的难处,当即启动“四级七天”调解法。短短2天时间里,网格员上门了解情况,社区调委会联合“和事佬”乡贤拉着双方坐下来“唠家常”,既讲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里的相邻权规定,又聊邻里间的情分,最终促成楼上住户全额承担维修费用,并赔偿棉絮损失。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,就这样在高效与温情中画上了句号。而这,只是城关镇用“四级七天”调解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城关镇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“小事不出社区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为目标,创新推行 “四级七天”调解工作法,同步培育“细喃居”“和事佬”“骥千里”“和邻月谈”等社区特色调解品牌,构建起矛盾纠纷源头预防、多元化解的治理新格局,让基层矛盾化解既有“快节奏”的效率,更有“暖人心”的温度。
“矛盾化解不能等、不能拖,必须有体系、有时限,才能把问题堵在萌芽里。”城关镇精准构建“网格员-社区调委会-镇综治中心-镇党委、镇政府”四级调解体系,明确“七天内办结”的硬性时限要求,形成分级调处、限时办结、闭环管理的工作格局,让每一起矛盾都有“专属解决方案”。
作为矛盾化解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一级调解由网格员扛起“首接责任”,依托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优势,对邻里口角、漏水纠纷等简易矛盾第一时间上门沟通,力争当场化解。在石大姐的漏水纠纷中,网格员接到诉求后1小时内便上门勘查,记录现场情况并初步沟通,为后续调解打下基础;二级调解由社区调委会“协同发力”,针对需多方协调的矛盾,联合包联干部、物业、特色调解队开展联合调处,在石大姐案例中,社区调委会邀请“和事佬”乡贤参与,用“熟人话语权”化解双方对立情绪;三级调解由镇综治中心“统筹推进”,对社区难以化解的复杂纠纷,整合司法、信访等资源专项攻坚;四级调解由镇党委、镇政府“兜底保障”,对重大疑难矛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,确保矛盾不积压、不升级。
截至目前,全镇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485起,其中86% 由一级网格员就地化解,10%由社区调委会协同解决,96%的矛盾纠纷在社区层面实现有效处置,“七天办结”时限达标率达100%,真正做到了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。
“不同矛盾有不同特点,得用‘对症’的方式去解,才能事半功倍。”城关镇立足各社区实际,打造一批接地气、聚民心的特色调解品牌,让矛盾化解更精准、更高效,也让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
聚焦婚姻家庭纠纷的“细喃居”品牌,由经验丰富的女性调解员组成专业团队,以“柔性沟通”为核心方式,倾听夫妻矛盾的症结、疏导婆媳分歧的根源,用耐心与共情抚平家庭裂痕,今年已成功调解家庭纠纷52起;主打“熟人调解”的“和事佬”品牌,邀请辖区内德高望重的乡贤、退休老党员参与,凭借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与公信力,化解邻里争执等“熟人矛盾”,调解成功率高达98%;依托“经验优势”的“骥千里”品牌,汇聚退休干部、老教师等群体,为老旧小区改造、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纠纷提供专业建议与协调支持,今年已推动22起“老大难”纠纷成功化解;注重 “群众参与”的“和邻月谈”品牌,定期在社区广场、居民议事厅开展“邻里议事会”,围绕停车难、环境整治等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,组织大家“面对面协商、心贴心交流”,真正实现“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”。
这些特色品牌扎根乡土、贴近群众,不仅提高了居民参与矛盾化解的积极性,更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生力军”。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特色调解品牌让矛盾化解跳出‘冷冰冰’的流程,多了‘人情味’,也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真正走进居民心里。”
从网格员上门调解邻里小事,到镇党委、镇政府攻坚重大矛盾;从“七天办结”的时限承诺,到特色品牌的精准服务,城关镇以“小调解”撬动“大治理”,让基层矛盾化解既有速度,更有温度。
下一步,城关镇将继续优化“四级七天”调解工作法,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让矛盾化解更高效、治理服务更精细,在筑牢基层和谐根基的同时,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,都能在邻里和睦、社区安宁的氛围中,感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暖心“烟火气”,共同绘就宜居宜业的基层治理新图景。